寶寶學語--學得快也忘得快 持續互動是關鍵

2011021110:00
嬰幼兒學習能力很強,不少父母希望儘早讓孩子接觸外國語言,但是還不會說話的小嬰兒聽得懂英文嗎?

台大心理系教授曹峰銘老師針對九個月大的嬰兒進行英語敏感度的測試,結果發現,小嬰兒只要給他互動式的英語學習環境,對英語的敏感度確實會提升,不過一旦沒有持續接觸,可能很快就忘記了。

在這間隔音間裡,會發出聲音的喇叭,立刻吸引了小嬰兒的注意,但當研究助理拿出玩具,小嬰兒的眼睛就全盯著眼前,喇叭就在此時開始隨機的轉換聲音。

研究助理 呂淑婷:「如果/ð/變成/θ/他有聽到,他有感覺到這個聲音好像跟剛剛不太一樣,我們預測他會再看過去那個喇叭的方向,如果這時候他有轉頭的話,就代表說他聽得出來那個聲音是不同的。」

面對不是自己母語的聲音,出現些微改變,十個月大的小女生雖然在玩玩具,但她的耳朵卻能聽得出來,主動轉頭,看著改變聲音的喇叭。

台大心理系教授 曹峰銘:「不上課之前,就明顯看得出來,他們對這些英文的聲音,其實分辨(不出來)沒有什麼不一樣,可是上完課之後,這些小孩子,雖然他們是台灣的小孩,可是這些有上課的這些小孩,對這些聲音的分辨就會比較清楚。」

但要小嬰兒轉頭,總要有個誘因來獎勵。

原本黑漆漆的箱子,亮起來唱歌跳舞,幫助小嬰兒連結聲音改變和玩具之間的關連性,這個實驗從九個月大的嬰兒開始測試,為期一個月的時間,每次實驗前還要先上英語課,但是這些寶寶都還不會講話,所以這課程更正確來說,是要讓小朋友來「聽」課。

接下來媽媽抱著小嬰兒到另外一個空間,透過電腦螢幕聽英語老師用視訊講故事。

不論是真人互動還是視訊,都在增強小嬰兒對英語的敏感度,第一階段的真人互動實驗發現,有老師直接面對面的互動,對嬰兒英語敏感度的提升的確有幫助,但是一個月後再回來測試,結果又不同了。

台大心理系教授曹峰銘:「他們可能一個月就可以有辦法,像對這個語言,稍微知道這個語言裡面的語音特性,可是這些小孩學得很快,可能他也很快就忘記了,所以你當一沒有接觸,很快又掉下來。」

面對英語,成人一聽就聽得出來,但小嬰兒卻相反,對英語和國語的敏感度都沒有差別,顯示語言的學習越早越好,才不會在日後出現口音問題,但是第二語言的學習也要考慮環境,如果沒有配合互動的學習環境,不是早學就能學好新語言。

文字撰稿:吳志怡
攝影剪輯:林立一
科學顧問:曹峰銘
行政院國科會補助

影片:
http://www.newdaai.tv/?view=detail&id=77530